2008年6月8日 星期日

    

◎希望二班出個人專輯時.....(我看目前的音樂環境)

發表於: 星期日 六月 08, 2008 12:03 pm

嗯~ 希望二班出個人專輯時,能擺脫當前主流華語音樂製作群的壞習慣、舊觀念

還沒空寫,先開個頭。

現在的音樂環境,和十年前已經完、完、全、全不一樣了,十年前還沒有 mp3,沒有 iPod,沒有 iTune Music Store,沒有【一台電腦錄專輯】的硬體。十年前,一張華語CD可以賣一百萬張。

現在沒有人會花錢買 CD 了,除非要拿去給歌手簽名。但其實,更願意花錢在音樂上。

整個音樂市場是變大了,音樂產業的總產值,是變大了,但【CD】這東西,毫無疑問的,已經是退場前的盤整階段,CD還會存在,但就像報紙一樣,將會慢慢步上【底片】的後塵,Rest In Peace。

但是,到目前為止,音樂產業還掌握在唱片公司的手裡。
這些公司,和這些公司的員工們,還不知道未來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
的確!未來的世界沒人知道會是什麼樣子,唱片公司也知道未來不會是過去那個樣子。
但是他們就是沒辦法改變,沒辦法打破自己的飯碗重做新的飯碗。

我在另外一篇還沒寫完的【鴿子】vs【嘉賓】vs【收藏】裡本來想寫這個話題。
不過也許新開一篇來寫會更好。

簡單的說,就是【各位唱片產業的朋友們~ 你們被fire了】
不是你們做的不好,不是你們的錯,而是世界改變了。
汽車出現以後大家就不養馬,CCD出現以後大家就不買底片。
這不是你們的錯,但是你們被fire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過去的唱片產業是:
唱片公司負責找歌手,簽經記約。找作詞作曲,付費買歌。成立錄音室,雇用製作人,負責錄製。然後負責發行、宣傳、銷售、、、等等。總之就是一條鞭的從上游到下游全包。進的貨是【素人】+【曲】、【詞】,然後經過加工、處理、包裝,販售到【唱片行】這個唯一個通路。

目前的唱片產業,還是有這樣的規模,但是來源增多了,像是【音樂工作室】這樣的角色介入了前端的製作,交到唱片公司手中的時候,可能已經是【母帶】了,唱片公司只要負責發行、宣傳、全部或者一點點包裝,就可以鋪貨給唱片行和【其他通路】

其中的差別就是,【獨立製作】和【其他通路】冒出來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在以前,錄音是很花錢很可怕的大工程,要找樂手甚至整個交響樂團,要有昂貴的硬體,要有經驗豐富的製作人。但是現在,隨著硬體(電腦)的發展,帶動獨立音 樂製作公司的出現。很著名的例子就是林暐哲工作室,在林暐哲的操刀下,藝人和創作者可以獨立完成專輯,只要最後交給唱片公司宣傳、發行、鋪貨就可以了。

這幾年,又冒出了一個【獨立發行】的管道,那就是網路。

一說到網路,大家就覺得【不能賣錢】【個人沒有資本進入網路通路】,沒錯,幾年前的確是這樣,但是目前已經有所改變。在台灣,個人沒辦法把自己的 音樂拿到網路商店去販賣,至少不能透過【網路下載】的方式,在最大的幾個數位通路販賣。但是,在國外,已經有中介公司,可以在抽成收費的狀況下,把獨立音 樂人的作品,上架到 iTunes Music Store 販賣了。

最後一個,徹底改變唱片業生態的,我想是【宣傳】,目前的唱片產業,還繼續存活的因素之一,就是掌握了宣傳通路。這不僅僅只是資本的問題,當然, 沒有錢,根本不可能打廣告、根本不可能培養經紀人、宣傳人員等等去搞定電視台、廣播、活動表演、、、、等等通告。但除了錢以外,唱片公司長期以來建立的各 種管道和人脈,才是【宣傳】這個功能的核心價值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【製作】、【宣傳】、【銷售】這三個關節,已經有兩個打破了唱片公司的壟斷,那麼最後一個【宣傳】呢?

其實【宣傳】早就不是唱片公司的專利,應該說本來就不是唱片公司的業務。名人出唱片,自己有經紀人(公司),根本不需要唱片公司出宣傳。所以,本篇文章的第一個重點來了,

星光三沒有跟唱片公司簽約,發片會不會有問題?

我想很多人看到這幾個藍字,一定笑出來:這算哪門子重點?誰會懷疑金星公司王偉忠的能耐!?
我倒是想問問:那王偉忠以前為什麼沒有替歌手發過唱片??
嗯~ 這就是重點啦~ 重點就是【超級星光大道】這個節目。
以前也有【五燈獎】、【大學城】這樣的電視節目,超級星光大道有什麼不同?

星光和他們,真的沒有不同,一點都沒有不同,不同的是環境!以前沒有【【製作】、【宣傳】、【銷售】三個關節,已經有兩個打破了唱片公司的壟斷】這樣的環境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說到這裡,很多人一定會連想到日本的傑尼斯這個製作公司,從發倔藝人、製作唱片、安排節目、、、一首包辦,成功塑造了不少知名偶像歌手。

我猜,王偉忠一定也有想到這一點,開玩笑,【大賈】耶!!大賈不言商,但總不是整天吃飯睡覺,偉忠哥心裡想的,應該是策略、佈局這樣的大方向的事情。他絕對想過日本傑尼斯成功的模式。

我想要恭喜偉忠哥的是:傑尼斯只有搞笑節目和偶像劇,偉忠哥你手上多了【星光大道】這個綜藝節目。(伯恩啊!一定要跟緊偉忠哥喔! XD)

不過,真正值得恭喜偉忠哥的,這一點比傑尼斯沒有星光大道還要更重要,那就是通路環境的改變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本篇文章的第二個重點來了,

音樂通路的改變

(未完待續,我肚子餓了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音樂通路的改變】這句話裡的【音樂】,並不是指CD,而是指
【唱歌、作曲、、等等】

原始人時代:唱歌給愛人聽。

種田時代:唱歌給鄰居聽。

後來:唱歌給有錢人聽。

現在:唱歌灌成唱片賣錢。

以後:??

我的看法是:開演唱會唱給現場觀眾聽+歌手自己錄起來放網路上賣

有趣的問題:今年(2008)以來,賺最多的歌手是誰?

CD賣最多的:楊宗緯,十萬張,業績三千多萬。

唱最多的:黃小琥,觀眾人數:台北五場x3000人,其他地方五場X1000-2000人。
總共約兩萬多人,以一張票1200元計算,約三千多萬。

兩個人差不多,黃小琥還沒發現場DVD呢~


另外一個有趣的比較:

林宥嘉:獎金一百萬,發片賣到現在四萬張x400元,代言廣告數個x約百萬,售票演唱會三場,收入約一千萬。總營業額約三千萬。

賴銘偉:獎金一百萬,代言??當作沒有好了。演唱一場號稱八萬,每個月約5-10場,收入40-80萬,一月至今五個月,收入約300-500萬。

賴銘偉要是長的帥一點,代言廣告機會會更多,絕不只現在這樣。

所以,同樣條件的歌手,代言機會相同的話,怎樣比較好賺?
毫無疑問是【積少成多】的小場子越多越好。
發片賣CD這件事,扣掉製作費、宣傳費、唱片公司分掉,歌手能拿到的實在不多。






音樂通路的改變,最明顯的現象就是唱片銷售的下滑。

如果我記得沒錯,台灣的唱片銷量高峰是一年四千七百萬張!
現在呢?去年全年一百四十萬張,今年第一季33萬張。(其中有十萬張是鴿子,好幾萬張是星光二班合輯)

而且,這不僅只是【製作方式的改變】和【通路的改變】,我覺得,這是整個產業的改變。是整個音樂產業的改變,流行音樂的部份衝擊最大。



我想說一件事:

演戲酬神有【神啊!我燒片DVD,您自己看吧!】這樣的嗎?
那為什麼聽眾要買音響買CD回家聽,為什麼不現場唱給我聽?
就算真的要出CD,至少製作水準要做到【不比現場差】吧?
總不能給歌迷聽試聽帶品質的音樂,然後說【聽現場更棒!大家來買票啊!】這樣吧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這就是【錄音】出現的原因,也是結果。聽音樂已經不是從前那樣單
純的【我唱給你聽】了。

錄音技術的出現,本來是要打破【好音樂只有少數人在特定的機緣下可以聽到】的桎梏,
但後來漸漸發展出,依賴【媒介】的聆聽行為,而且變成主流。
現在已經很少人去聽現場了,連新歌都是先錄成專輯,然後才發表。
(這對我來說,是墮落,沒經過聽眾的耳朵淘汰,怎知道哪些音樂值得【永久保存】?)
人們也習慣開車的時候隨便聽聽,工作的時候隨便聽聽,玩樂的時候隨便聽聽。
總之就是【隨便聽聽】,喪失了對音樂作為一種藝術的【尊敬】。

有點離題了,拉回來!

音樂有了新的市場,本來只能現場演唱的,現在多了【專輯銷售】這個市場。
好像很理所當然?其實也不,這還是上個世紀才發生的事情。

最近又有什麼改變了呢?

最多人提到的是,手機鈴聲下載。我倒覺得,這只是一個小應用,這和上個世紀中音樂被電影(包括電視)拿去當配角是差不多的。不過音樂作為配角,能夠營造的市場,也許比當主角還要多?

這不是臆測,是事實。最近發生的事實。

除了少數大賣的歌手以外,大部分的作詞作曲演唱人,收入是來自廣告配樂、商業演唱、KTV權利金、、、、等等這些本來被視為【周邊】的管道。

如果我估計發片只能賣個三五萬張,那我要怎樣增加我的收入?
(這真是個好問題!大部分的人都覺得星二發個專只能賣個三五萬張

賣五萬張=唱片公司收入1500萬,扣掉製作宣傳廣告簽唱會打歌等等成本,絕對不到一千萬,歌手能分到多少??我們估的寬一點好了,大概五百萬。

唉~星三冠軍就三百萬了耶!!Yuming啊!文音啊!還有其他一二班想發片的啊!發片這麼累幹嘛?早知道就去報名星光三了對不對?
現在報星四應該還來得及,有規定畢業就不能回來參加嗎?(小葉報名舞林大道好了,獎金搞不好比助理主持費還要多~)

這個一定要離題一下:星光大道有多賺??
金星公司:一集製作費100萬。成本:??
中視:一集廣告費破千萬,成本:零?

乾脆召集一下星光一二班,搞個像是【費玉清的輕音樂】的唱歌節目算了!賺的搞不好比發片還要多啊!!至少我個人就會全力支持,因為唱的絕對比星三好聽!!

怎麼左看右看,都覺得發片是個芭樂、雞肋這樣的可有可無的事情?


如果我估計發片只能賣個三五萬張,那我要怎樣增加我的收入?
(這真是個好問題!大部分的人都覺得星二發個專只能賣個三五萬張

賣五萬張=唱片公司收入1500萬,扣掉製作宣傳廣告簽唱會打歌等等成本,絕對不到一千萬,歌手能分到多少??我們估的寬一點好了,大概五百萬。

唉~星三冠軍就三百萬了耶!!Yuming啊!文音啊!還有其他一二班想發片的啊!發片這麼累幹嘛?早知道就去報名星光三了對不對?
現在報星四應該還來得及,有規定畢業就不能回來參加嗎?(小葉報名舞林大道好了,獎金搞不好比助理主持費還要多~)

這不是笑話,如果星光一二三班沒得冠軍的幾十個【十強】,包括楊宗緯,再加PK幫,一起報名星光四,保證收視率破十!!而且從百人初選開始就破十!!

這個一定要離題一下:星光大道有多賺??
金星公司:一集製作費100萬。成本:??
中視:一集廣告費破千萬,成本:零?

就算不能報星光四,也應該召集一下星光一二三班沒發片的,搞個像是【費玉清的輕音樂】的唱歌節目!賺的搞不好比發片還要多啊!!至少我個人就會全力支持,絕對比星四好聽!!

怎麼左看右看,都覺得發片是個芭樂、雞肋這樣的可有可無的事情?




以上純屬幻想,只有一點是真的:星二不是楊林蕭,賣CD沒搞頭。

不過,賣音樂有搞頭!!!怎樣賣呢?要跟著未來的音樂產業的發展走。而且,最好要領先別人一點。也就是要有遠見。

寫到這裡,我突然想寫【以後唱片時代的大餅在哪裡?】 ,哈!哈!!哈!!!!!
(不知道我為什麼大笑的人,可以去Google看看啦!)

我很想引用這段話:【音樂不死,只是正在革命】


再來我要扮演【老師】的角色,對未來的音樂產業提出一點看法。既然是【老師】,說的話大家當笑話聽聽就好,不用當真。如果覺得老師說得有道理,那就、、、姑妄聽之吧!




第一點,音樂必須經過聽眾的檢驗之後才能出版。

這並不是很難,其實很多歌手現在就已經是藉著個唱發表新歌,看觀眾反應決定主打。這樣的好處是,音樂出版前,先累積口碑和潛在客戶。目前的唱片銷售,說實話都是靠粉絲人氣、媒體曝光、新聞炒作、、、等等的操作手法(也就是目前唱片公司最擅長的事)來衝業績,消費者其實是抱著【賭一下】的心情在買CD的。就算是忠實粉絲,買之前也會擔心【這張的水準倒底......??】

何不在專輯製作前,就先累積足夠的買氣?而且.......

第二點,多辦現場演唱

新歌可以接受歌迷檢驗,售票還可以增加收入,演唱會的規模不必大。既然新歌發表後都要辦免費的簽唱會,何不提早一點?
現場演唱還可以磨練唱功,二班這方面比較沒問題,基本上唱功台風都夠,不過如果能夠讓自己各方面更進步,還能賺錢,何樂而不為?

第三點,跨進電視和其他娛樂產業

單靠唱片賣錢已經變成【餓不死也吃不飽】,歌聲(音樂)要尋找更大的市場就要多角化經營,這一點大家早有體悟,只是,先後順序的問題。目前的音樂產業,還把持在【百足之蟲死而不僵】的唱片公司手上,唱片公司還固守著【先發片,再多角化經營】的想法,越早走出這個夕陽模式的人,越早能站穩腳步。

第四點,這一點比較複雜,簡單的說,是【專業製作、專業銷售】

現在的唱片公司,製作音樂其實一點都不專業,或者說【太專業】也可以,收歌的時候就開始想【有沒有市場?能不能主打?要怎樣編曲?要怎樣包裝?】,這些都是脫離音樂本質的東西。音樂的本質是【感動】,音樂製作人,只要做出感動人的音樂就好,也一定要做出感動人的音樂。要專心,就要和市場脫勾。不是要【孤芳自賞】,而是要拋掉太多的商業考量。目前的唱片、歌手,有太多就是敗在【機關算盡、反誤了卿卿性命】。

至於【專業的銷售】,這個,說實話我也很模糊,因為未來的事情還沒有發生。
但是我隱約可以看到的是,未來的【音樂銷售】是遠遠超過【賣CD】這麼簡單的。
賣手機鈴聲、賣KTV、賣商演、賣代言、、這些都是現在已經有的,未來呢?哪些會更蓬勃?哪些會更萎縮?這需要一個專業的【音樂銷售公司】來做,要長期的做,而且要儘早做。

我猜,王偉忠心裡想的,就是搞一個這樣子的,【專賣各式音樂及其衍生商品】的公司。
目前的經紀公司,做的應該就是這個,不過、、、似乎都沒有遠見,看不到未來。只是把歌手當成一般藝人在賣,而不是【賣音樂】。專賣音樂的唱片公司,卻又一樣沒遠見,看不到CD以外的市場,只會把藝人當【點歌機】賣。

老師說得,你有沒有在聽?
.
.
.
廣告後有三十秒會員時間,最先打電話進來的十位會員,可以得到老師精心挑選的明牌一組,謝謝大家!!

7/17補充:
我是覺得整個音樂產業會有很大的改變。

音樂產業已經上千年了,【唱片】這東西卻只有一百年左右。

未來幾年的音樂產業,可以說是【後唱片時代】的開始。

我覺得唱片和底片一樣,都是【主要存在於二十世紀】的一種東西,十九世紀的時候,底片先出來,然後是錄音技術。二十世紀末年,底片死掉。我猜唱片(包括CD)死掉的時間大概也不久了。

以後的人類歷史上應該會這樣子描述唱片(包括 CD):

【二十世紀人類用以販售音樂的主要媒介物】

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:十九世紀人類賣音樂不是靠唱片,二十一世紀也不是,只有二十世紀是。

就好像【錢】這種東西,早期是貝殼,後來是硬幣,現在是紙鈔,以後可能是儲值卡片。
(未來的乞丐可能要自備刷卡機......XD )

歌壇的世代交替也該來了,目前的音樂人,都是【1982】世代的,就是羅大佑1982年發表【之乎者也】以後的。到現在也二十幾年了,應該退到二線甚至更後面了。



(這篇實在寫的太亂了!!!有空一定要來改!!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自由的釘書針,自由的聽,自由的講
  

5 則留言:

Jessie 提到...

分析得很好、很有道理!

我就是喜歡看這種論述有條理又言之有物的文章,少了許多無謂的謾罵與攻訐。

你不是「圈內人」吧?或許旁觀者清,局外人才有這種能見度看出目前音樂人的困境與混沌的未來,並提出不錯的生存發展之道。

謝謝你囉~給我一個很棒的心靈饗宴!雖然你文中提及一些歌手與電子先進設備,我連聽都沒聽過呢。

Later.

Staple 提到...

謝謝您耐心看完 :)
這篇其實寫的很亂很雜,
很沒章法。
有空一定要好好重寫一遍! :)

我不是音樂圈的,也不算是很認真在聽音樂的人,寫這些也只是好玩塗鴉。

ps.[何年何月再相逢]也是我曾經愛過的一首歌。大概我們年紀差不多吧!

ChunHsien Lin 提到...

釘書機大大:
小弟個人對於「現在的唱片公司,製作音樂其實一點都不專業…」一段感到相當的認同。
有誠意的視聽作品(包括音樂、唱片、電視節目、電影等等)才能雋永,深植人心,才會有人願意心甘情願的掏錢出來買(經典好唱片是這樣,好電影像海角是這樣)。機關算盡,只想靠著操作、話題、搭順風車,正如您所言,只是誤了卿卿性命!
國內好像也是有唱片公司走不一樣的路(角頭?)他們那個賣一年的方法也是蠻令人印象深刻的,音樂也不錯,雖說小眾,但我覺得很吸引一些有經濟能力的愛樂者。
「歌壇的世代交替也該來了…」
這一代製作流行音樂的人也都在現在的評審席上了,說要交棒應該還早…

ChunHsien Lin 提到...

我要抱歉一下…

不是釘書機,是訂書針…真是不好意思!!

Staple 提到...

ChunHsien:
1990-2000之間,台灣本土唱片公司有大部分都被跨國唱片公司收購去了,現在臺面上的,幾乎都是跨國集團在操控了。

以前唱片公司的老闆是音樂人,現在唱片公司的總經理是商人。這是最大的不同點吧!

以目前的電腦設備的進化速度,自己錄音出版會越來越容易。我覺得,有理想有抱負的人,應該自己搞錄音。或者找獨立製作公司錄音,交給跨國唱片公司的結果,就是我們看到的「走味的星光」啊!